近年来,喜欢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喜欢将自己的游历心得发布到网上供更多人参考,因此,旅游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效果的评价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优秀的景观不是孤立的考虑景观本身,景观与人的联系、对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代心理学理论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成为风景林景观设计与评价的基础。因此景观设计公司如何将旅游度假景观设计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成为热门话题。
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要求
在平面构图上,应在总体空间协调统一的基础上,追求局部空间的变化和特色,形成空间变化的序列性。在空间感观上,通过树种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群落外观来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景观效果。树种的构成以某种基调树种贯穿全区,然后在此统一的基调上,根据各局部分区的功能和景观要求,采用不同的主调树种形成各自特色。第二,在空间构成上,通过多种不同形态的空间相结合,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第三,在空间组织上,通过分隔、渗透、对比等空间处理手法,创造变化多姿的空间效果。在依据功能划分多个林中空间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渗透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深度感,并用对比的手法使空间产生强烈变化,给游人带来惊奇、感叹的心理感应,增强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园林景观视觉设计中的心理学
园林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一样,也是以人的视觉为基本出发点的。设计者与受众接受、了解、鉴赏设计信息之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是通过视知觉来实现。从视知觉心理原理来分析,首先是要引起观众的注意,使他们主动去接受设计信息。一条林野小径可以把游客引人密林,一块树种说明牌可以让人驻足;有人专心于花草,有人流连在河畔,有人醉心于断崖悬壁上的碑刻。在设计中实际上是运用对比突出重点的关系,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
色彩设计中的心理学
色彩情感设计在森林景观设计中,由于观众不同、景区功能不同,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如森林公园设计中,按功能划分为游憩林、观赏林、儿童活动林、老年活动林、情侣休闲林等。游憩林分多为家庭或小群体活动区域,在设计时林木大小应参差不齐,因而产生色彩、色阶的变化,点缀些红花、黄花等热烈色彩.产生欢乐、祥和、友好的感受。有时利用地形和山体的坡向形成的阴影也可调节色彩的变化;儿童活动区的颜色应以儿童心理特征为基础,采用夸张色彩,如大红、大黄、大绿单纯色彩,以适应儿童对简单色彩的心理感知;老年人活动区最好采用相对活泼的色彩,切忌用老色、低阴深沉的色彩色调,以免产生悲秋的伤感。这是对森林景观设计中色彩色调的一般要求。
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心理学
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过程及感受体验与人的情绪、心理定势等相关。一个简单的例证,两个陌生人同时相距50cm 站立,在公共汽车上不会感到拥挤而可以接受,而在户外也许会感到太拥挤而反感。这种空间心理定势往往与人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距离要求有关系。关于这种距离,心理学家赫尔(E·T·Ha11)在1966年的研究中将此分为四类,八相,很有参考价值。
结语: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要在平面构图和立面上遵循景观设计的基本艺术规律和原则。景观设计师应了解与景观设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知觉定势引导、正确处理图底关系。在色彩情感设计中,要针对不同景区、不同功能以及不同观众,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在空间设计中,要明确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过程及感受体验与人的情绪、心理定势等相关内容。同时,还要认识流行、习惯传统、厌倦等对设计的影响,使设计时刻满足于人类心理发展需求。
免责声明:对本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包括图片、文字等),本公司的股东系其著作权共有权人之一,有独立使用该部分内容的权利;经本公司股东授权,本公司有权使用上述部分内容。